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生活动 > 【学术沙龙】2023年“研途有道 学术沙龙”第六期
【学术沙龙】2023年“研途有道 学术沙龙”第六期

活动时间:1229日(周五)14:00

活动地点:主楼1102

主讲人及主要内容:

(一) 报告题目:栎属物种叶绿体基因组功能研究

报告人:原明星,生态学21级硕士研究生。

报告内容:比较不同叶习性栎树的叶绿体基因组。

(二) 报告题目:基于种群基因组学栎树物种适应性进化机制研究

报告人:秦伟,生态学21级硕士研究生。

报告内容: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探究在快速气候变化背景下栎属物种的适应性进化机制。解析基因组区域上由于地理,气候等因素而形成的适应性变异位点及区域。同时借助未来气候数据预测物种潜在的生存风险区域,旨在为物种的遗传保护提供科学建议。

(三) 报告题目: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力的遥感研究

报告人:朱苡莹,生态学21级硕士研究生。

报告内容:恢复力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和重要方向重点研究对象。气候变化导致扰动事件的发生频率逐渐增加,可能会对受到干扰后森林的恢复力产生长期的影响。但目前对于扰动事件的监测以及对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力的量化方法还较少。本研究使用一种时间序列突变检测变化的方法—BFAST(Breaks For Additive Seasonal and Trend),将原始时间序列分解为趋势、季节性和剩余三个部分,并且能够估计趋势部分发生突变的时间、地点和程度。本研究基于2000-2022 年MODIS数据中的增强型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 EVI)时间序列进行研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和应用BFAST算法,获取了研究区域内的突变和植被恢复力。研究结果表明,72%的森林没有发生突变,10%的地区发生过不止一次的突变。同时,不同区域发生最大突变的时间也不同,其中2016年发生突变的区域面积最大。本研究对于亚洲中低纬森林恢复的长期监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也为遥感技术在生态系统监测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四) 报告题目:氮添加下母代效应、根系分泌物、凋落物分解对植物-土壤反馈的影响

报告人:陈炫铮,自然保护区学21级硕士研究生。

(五) 报告题目:阿勒泰地区生境质量时空演变

报告人:卢梦,全球变化生态学专业21级研究生,导师为王鹤松教授。

报告内容:基于InVEST模型对阿勒泰地区进行生境质量评估,并探究其影响因素。

(六) 报告题目:不同火烈度下山西太岳山油松林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和叶功能性状研究

报告人:冯浩育,生态学21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