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专业 > 本科专业 > 本科专业
本科专业

学院现设3个本科专业,即“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生态学”和“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专业。“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于2006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17年增设森林康养方向。“生态学”专业于2022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专业将于202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源于林学“自然保护区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向,2009年获批“第四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4年入选“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与建设,“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学院现拥有林学一级学科(国家“双一流”学科)的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自然保护区学2个二级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的森林生态学、湿地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修复生态学5个二级学科,其中“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学科拥有农学、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均可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学院设9个教研室,即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教研室、树木学教研室、湿地生态教研室、自然保护地教研室、森林生态教研室、微生物生态教研室、修复生态教研室、全球变化生态教研室、气象教研室。

学院建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处、国家级野外台站1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部级野外科研观测研究站2个、国家科技创新联盟2个和国际研究中心1个。在福建武夷山、青海三江源、甘肃祁连山、四川卧龙、河北白洋淀、山东黄河三角洲、四川若尔盖、新疆卡拉麦里等区域长期开展科学研究与实践教学,建立了一系列不同级别(国家级、省部级)、不同类型(野外台站、野外长期研究基地、野外观测站、重点实验室)、覆盖我国主要生物地理区和主要国家公园的实践教学基地。

师资力量雄厚

学院现有教职工91人(专任教师73人),其中教授33人、副教授21人。学院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项目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北京市科技新星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3人,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1人,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3人,聘请校外创新创业导师27人和实习指导教师16人。此外,学院1名教师任《湿地公约》科技委员会主席,40余名教师在国内外相关领域专业学术委员会任职。

教学成果突出

人才培养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北京市优质课程1项、优质教材1项,全国教材建设奖1项,校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2项,主持编制省部级教材3。本科生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3篇,其中SCI论文20篇;参与获批发明专利4项;获省部级等各类奖项奖29项。学生专业意识浓厚,相关专业考研率52%;毕业生就业率95%以上,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科教深度融合

近五年来,专业教师承担了550项科研项目。累计校留经费1.76亿元,包括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73”项目专题、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第三次新疆科考项目、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项目、国家林草局重点研究项目、国家林草局委托项目等纵向项目。学生依托科研项目,广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研究,本科生导师项目参与率达95%,科教深度融合。此外,上述专业具备完备的科研教学支撑平台,设有国际研究中心、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野外教学科研基地40余个覆盖我国主要生物地理区和主要国家公园的实践教学基地。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科研精神与创新意识,近五年获批各级(国家级、北京市级、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112项。

专业综合改革成效显著

(1)标准引领,构建了“双核驱动”分类培养模式主要培养具有创新引领学术研究能力和对外国际交流能力的创新型(深造为主)人才以及具有德才兼备的职业胜任能力和行业融合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就业为主)人才。

(2)资源拓展,构建了“五方联动”实践育人体系利用学校、自然保护地、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部门五方之力助力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为人才培养提供办学生源、教学实践、资金就业、学科建设和决策建议等方面的支持。

(3)构建了环环相扣的“三维协同”能力拓展体系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和国内国外三位协同,利用学术交流平台、科研平台、教学实践基地、互访交流等形式拓展学生能力,对接行业先进。

(4)夯实基础,构建了完善的配套保障机制学院建立健全了配套支撑和运行保障机制,制定了完善的制度体系,明确细化了责任分工、经费保障投入。制定了约束激励机制、人员合理配备等举措,为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