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 > 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
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

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2021级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本科生安琢玮于二区期刊Insects(影响因子2.7)发表研究论文“Sensillar Ultrastructure of the Antennae and Maxillary Palps of the Warble Fly Oestromyia leporina (Pallas, 1778) (Diptera: Oestridae)”。安琢玮与我校林学院李心钰老师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张东教授为通讯作者。





图示采自青海寄生于高原鼠兔的兔裸皮蝇成虫雄性触角感受器扫描电镜照片

触角是蝇类重要的感受器官,对皮蝇这类专性寄生蝇的生存和繁殖尤为重要,触角感受器的形态特征是探究该类野生动物专性寄生虫对宿主适应演化的关键,同时也是该类群重要的物种鉴定特征。通过扫描电镜等超显微技术系统观察了兔裸皮蝇触角及下颚须的形态特征,共发现2种机械感受器、1种毛形感受器、3种锥形感受器、3种腔锥形感受器及1种棒状感受器。明确了专性寄生狂蝇在触角芒上的三个共有衍征:触角芒基部膨大;触角芒上存在腔锥形感受器;触角芒端部扭转。首次观察了狂蝇物种的下颚须,并在其上发现了锥形感受器、两种腔锥形感受器、棒状感受器及两种机械感受器,感受器类型和数量显著高于有瓣蝇类其他类群。这些特征表明触角芒和下颚须的形态在系统演化研究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该论文得到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昆虫具芒触角比较形态学研究”(G202210022077)、以及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2170450)的资助。

供稿:张东

审核:聂丽平